道:“夏贼势大,仅靠卢象升自己恐难扼守住防线,臣认为应当立即调拨一部分新军北上,将夏贼挡在边关之外。”
自打杨嗣昌主导的新政在浙直实施之后,虽然过程不太顺利,充满了磕磕绊绊,但效果却是极为显著的,在查抄了大量的银子和土地后,不仅收获贫民百姓的声望,各处招募点的参军者更是犹如过江之鲫。
区区几个月,国库里便收缴上来了六百多万两银子,而这还只是查抄了一部分劣绅而已,据杨嗣昌估计,如果将再过一两年,新政彻底在浙直推广到基层后,至少能为朝廷创收五千万两白银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如果在前些年从天而降五千万两落在大明国库里,他朱由检有信心一路平推到黄台吉的老巢,再接着平推到朝鲜。
当然,前提是这些钱能用到该用的地方。
目前,明廷中央直属的力量在十二万左右,其中两万京营属于王牌,剩下的十万是来到江南后招募的新军,是完全依照大夏那套模式练成的,额定火器装备率高达七成,而京营更是纯火器部队,配备的是江南自造的燧发铳和军刺。
不过现在新军面临的问题是火器产量跟不上兵员数量,除了新军和几支主力部队外,其余的士卒还是拿着老旧的火绳枪。
江南的手工业很是昌盛,这里本就是大明的陪都,根本不缺能工巧匠,明廷在学佛山兵工厂的模式搞了两个军械局之后,薪资给到位那些工匠都很卖力,像“佛山造”火铳并未形成代差,这里的匠人是完全可以仿制的。
无非就是因为缺乏优质燧石,导致火枪的激发率差些,军刺不够结实,没那么耐用而已。
实际上“苏钢”的品质极高,如果不惜成本是完全可以造出跟大夏品质相当的军刺,只不过太过于耗费银子。
这大明新军算是把夏军学了个遍,像火铳这种制式武器就不用说了,夏军的轻便步战炮也被江南仿制了,一旦被动员起来,江南的军工能力还是可以的,整个浙直的军械产量基本能和佛山兵工厂持平。
杨嗣昌其实不想这么快跟夏军对决,如果再有一年的缓冲期,他有信心让每一名军士都装备上“江南造”燧发枪,只可惜事不遂人愿,人家大夏不会在那白等。
经过明廷要员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