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啊,你的建议很有道理。”朱元璋赞许地说道,“朕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的,迁都之事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你先退下吧,朕要好好想想。”
朱元璋对朱檀的详尽分析感到十分满意,他心中对朱檀的欣赏溢于言表。朱檀的见识、智慧和沉稳让他看到了未来君主的影子,这让他不禁在心中暗自惋惜:这个朱檀怎么就生的这么晚呢?
如果朱檀是他的长子,是太子之辈,那他将会毫不犹豫地将大明的未来托付给他。朱元璋深知,选择一个有能力的继承人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他看着朱檀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然而,现实总是充满了无奈。朱元璋明白,尽管他对朱檀充满了期待和赞赏,但太子的位置已经有人选。他不能轻易改变这个决定,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大明的稳定。
朱元璋叹了口气,将心中的遗憾深藏。他决定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关注朱檀的成长和发展,尽他所能为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应天府。
紫禁城。
奉天殿。
朱元璋在朝堂上正式提出了迁都的议题,这一重磅消息立刻在朝臣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
六部尚书作为朝廷的重臣,自然不能对此事保持沉默。他们纷纷站出来发表意见,然而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这些平日里忠心耿耿的大臣们,竟然无一例外地提出了反对意见。
户部尚书首先发难,他忧心忡忡地表示:“陛下,迁都之事非同小可,需耗费巨额财力物力。如今国库空虚,百姓疲惫,实在不宜轻举妄动啊!”
紧接着,兵部尚书也站了出来,他严肃地说道:“陛下,北平虽地势险要,但距离边疆太近,一旦有战事发生,都城将首当其冲。臣认为,应天府地处江南腹地,更为安全稳妥。”
其他几位尚书也各抒己见,纷纷表达了对迁都的担忧和反对。他们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担心迁都会影响国家稳定,有的认为北平气候寒冷不适宜居住,还有的则担心迁都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料的问题。
朱元璋听着这些反对意见,心中的怒火渐渐升腾。他明白这些大臣们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