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辽东需要副业,非常需要
明三百年,辽东军管三百年。
整个辽东都司境内,卫所上管军,下管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防御边蛮身上,百姓们一直处于一个高压状态,对于铺桥修路、筑坝修堤的事儿就没考虑过。
大明对辽东的治理,处于一个一半是粥,一半是屎,就这么粥而复屎的过了两百多年。
皇帝下令辽东废卫设府,算是打破了这个局面。
在孙承宗的组织下,整個辽东的百姓都被调动了起来,辽东想要锄大地,就先需要做一件事,伐木。
从沈阳到辽阳,五十六个屯田卫所,每卫三千人,十五六万人在官道的两侧,对东北的原始密林进行着大规模的毁灭。
每二十个人,被编作一组,设组长一人,分发斧头十把,锯子四把,长枪五把,麻绳十捆。
二十个人分工明确,砍树、砍枝、挖根、拉树、剥皮、分块都有人负责。
若是运气好,在林子里打到什么动物,整个班组都能打牙祭。
伐木,是一件非常累的工作,但这些被招募进屯田卫所的人干起活来却是很积极。
原因很简单,屯田卫所管吃,起码今年是饿不死的。
而且,而他们是在为自己将来的田而劳动。
“这姓孙的是越来越离谱了。”
看着孙承宗传来要南运的木材数量,杨嗣昌忍不住叫道。
辽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倒木运动,倒下来的木材都顺着三岔口,累计在了娘娘宫,也就是日后的营口市等待运输。
辽东转运司现在的任务有两个。
第一条是从天津、登莱两地将筹集到的粮食北运。
第二条就是将辽东砍下来的木材南运到山东。
在朱由校这个皇帝不知道的情况下,辽东巡抚孙承宗、天津知府袁可立、山东按察副使陶朗先、辽东转运使杨嗣昌四个人倒腾出来一条生产链。
辽东砍下来的木头南运到天津和山东,由当地衙门接手后出售,然后用换来的银钱购买粮食再运到辽东去。
大明的造船业从未衰落,而适合造船的杉木、松木、柏木、榆木在辽东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