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兵法》中的此句名言,恰似熠熠生辉的智慧星辰,高悬于军事战略的浩瀚苍穹,为历代兵家指引方向,其光芒亦如涓涓细流,润泽着诸多领域,成为人们在竞争与挑战中权衡决策的思想源泉。
从字面意义解读,此用兵之法依据敌我兵力对比的差异,精心规划出六种截然不同的战略应对举措,仿若六把独特的钥匙,旨在开启不同局势下胜利的大门。
“十则围之”,当我方兵力占据绝对优势,达到敌方十倍之多时,便如一张铺天盖地的大网,将敌军重重围困。此情形下,我方拥有雄厚的兵力资源,能够对敌军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包围之势,如坚固的铜墙铁壁,令敌军插翅难逃。恰似古代大型围城战役,优势一方可在城池四周严密布防,切断敌军的补给线与增援通道,使其陷入孤立无援之绝境,最终在粮草耗尽、士气低落时被迫投降。例如,在历史上的垓下之战中,刘邦集结了多路大军,兵力远超项羽。韩信运用 “十则围之” 的策略,将项羽的军队围困于垓下。汉军通过层层包围,压缩楚军的活动空间,使项羽及其军队陷入绝境,尽管项羽奋力突围,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乌江。这一战役充分彰显了在兵力悬殊时 “围之” 策略的巨大威力,以绝对优势兵力迫使敌军屈服。
“五则攻之”,若我方兵力是敌方的五倍左右,便具备了发动强大攻势的资本。此时,我方兵力相对充足,能够在进攻中保持一定的兵力优势与火力强度,对敌军防线实施有力的冲击与突破。这需要指挥官精准把握进攻时机、合理调配兵力,如巧妙的棋手布局落子,选择敌军防御的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集中优势兵力发起猛烈攻击,力求迅速撕开敌军防线,打乱其防御体系,进而取得战斗的胜利。如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兵力虽未达魏国五倍,但相对占据优势。孙膑采用 “围魏救赵” 之计,实则也是 “五则攻之” 策略的灵活运用。齐国军队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援,在桂陵设伏,成功击败魏军。此役表明在具备一定兵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