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通过巧妙的战略谋划与战术实施,主动进攻可有效战胜敌军。
“倍则分之”,当我方兵力是敌方的两倍时,采取分化敌军的策略尤为关键。两倍的兵力虽不足以形成如 “十则围之” 那般压倒性的包围,亦难以如 “五则攻之” 直接强力突破,但可利用兵力优势,如灵动的剪刀,将敌军分割成若干孤立的部分。通过巧妙的战术调动、佯攻与突袭等手段,打乱敌军的部署与协同,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各部分之间无法相互支援,从而将整体优势转化为局部的绝对优势,再对被分割的敌军各个击破。例如在赤壁之战前的局部战斗中,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投降。刘备虽兵力远逊于曹操,但在当阳长坂坡之战中,张飞率少量兵力据水断桥,通过制造声势,迷惑曹军,使其误以为有伏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曹军兵力。这为刘备军的撤退与后续作战争取了时间与机会,体现了在兵力对比处于 “倍” 的状态下,分化敌军、创造战机的重要性。
“敌则能战之”,敌我双方兵力相当之时,考验的便是军队的战斗素养、战术运用以及指挥官的临阵指挥能力。此时,双方势均力敌,犹如两只实力相近的猛虎对峙,任何一方都难以凭借兵力优势轻易取胜。因此,需要在战斗中充分发挥军队的训练水平、士气斗志,以及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如巧妙的剑客在狭路相逢时使出精湛剑技。指挥官要善于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战术部署,把握战机,如敏锐的舵手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掌控航向。或出奇兵突袭,或迂回包抄,或坚守阵地待敌露出破绽,通过在战斗过程中的细节把控与战术创新,争取在激烈的对抗中取得胜利。历史上的淝水之战,前秦与东晋兵力大体相当。东晋军队在谢玄等将领指挥下,利用前秦军队内部的矛盾与指挥失误,采用诱敌深入、半渡而击等战术,以少胜多,战胜了前秦苻坚的大军。此役充分说明在敌我兵力相当时,战术运用与指挥决策的正确性对于战争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
“少则能逃之”,倘若我方兵力明显少于敌方,明智之举便是迅速撤离战场,保存实力。这并非怯懦,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若贸然应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可能导致全军覆没。此时,如同机敏的野兔面对强敌,迅速逃离危险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