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53章 审势度力,用兵之道(3/11)
,以退为进,为日后的反击或发展留存有生力量。例如在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后,刘备率领的蜀军在被东吴陆逊击败后,残部便迅速退往白帝城,避免了被东吴进一步追击歼灭,从而为蜀汉政权保留了一定的军事力量,使蜀汉得以在后续的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与东吴、曹魏的三足鼎立之势。这种在兵力劣势时及时撤退的策略,体现了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识与对长远战略目标的坚守。

    “不若则能避之”,当我方兵力与敌方相比差距悬殊,远不如对方时,应全力避开与敌军的正面交锋,如柔弱的藤蔓避开巨石的碾压。这要求指挥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果断的决策力,提前预判敌军动向,巧妙地转移部队,寻找敌军难以企及或无暇顾及的安全区域,隐藏实力,休养生息,等待局势的转变或自身实力的增强,再图后计。如红军长征时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剿,红军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果断放弃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红军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主力部队,穿越雪山草地等艰难险阻,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为日后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历史壮举生动诠释了在极端劣势下 “避之” 策略的正确性与深远意义。

    深入剖析这一理念,我们会发现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与战略智慧,这些思想智慧跨越时空,对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在军事领域,这一用兵之法始终是各国军事战略家们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依据与参考。在现代战争中,尽管战争形态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科技武器装备如导弹、战机、航母等纷纷登上战争舞台,战争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但兵力对比与战略决策之间的关系依然至关重要。例如,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兵力、武器装备以及军事技术等方面均占据绝对优势,他们对伊拉克军队实施了类似 “十则围之” 的战略包围与封锁。通过空中打击、海上封锁以及地面部队的推进,切断了伊拉克军队的补给线与对外联系,使伊拉克军队在战争初期便陷入被动挨打局面,最终导致军事上的惨败。而在一些局部冲突或反恐战争中,如美军在阿富汗的战争初期,面对塔利班武装组织,由于地形复杂、情报不准确等因素,难以准确判断双方兵力对比及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