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在儒家思想的浩瀚星空中,子夏的这句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熠熠光辉。它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关于个人品德修养与行为准则的生动图景,深刻地揭示了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实践中,蕴含着学问的真谛。
一、贤贤易色:尊崇贤德,修身正己
“贤贤易色”,短短四字,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修身智慧。这里的第一个 “贤” 字,作动词用,意为尊崇、敬重;第二个 “贤” 字,则指贤德之人。“易色” 并非简单地理解为改变容貌神色,而是强调在面对贤德之人时,内心应生起敬重之情,并由此引发自身行为与态度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貌与恭敬,更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对贤德的向往与追求,进而促使自己不断修正言行,向贤德靠拢。
回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便是 “贤贤易色” 的典范。颜回生活清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然而他却能 “不改其乐”。他对孔子的学问与品德极为尊崇,每日追随孔子左右,聆听教诲,用心体悟儒家之道。在与孔子的相处中,颜回全神贯注,眼神中满是对老师的敬重与求知的渴望。孔子讲学之时,颜回总是正襟危坐,认真聆听每一个字,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当孔子阐述 “仁” 的思想时,颜回深入思考,将其内化于心,并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他对待他人温和友善,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无论是面对同窗的请教,还是与邻里的交往,都能做到真诚相待、关爱有加。他的行为举止,处处体现出对孔子所倡导的贤德的践行与传承。正是这种对贤德的尊崇与追求,使颜回成为孔子最为赞赏的弟子之一,其品德与学问也为后世所传颂。颜回不仅在言语上对孔子尊崇有加,在行动上更是以孔子的教诲为指引。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讨论如何在乱世中坚守正道,颜回默默记下孔子的每一句话,并在之后的日子里,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道德准则,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