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之时,苏有山几乎已经放弃让苏有志接管这份活儿的念头,甚至已经准备与苏蓁商议重新寻找他人的事情了。
苏蓁刚一踏入家门,便听到了苏有志所说的最后那句话,再看到父亲那无奈的神情,便立刻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苏蓁赶忙说道:“二伯,您无需为此担忧。这片产业是我祖母划归到我名下的,只要二伯您用心做事,认真对待的话,定不会有人说什么的。”
苏有志听闻,先是一愣,随后眼睛瞬间瞪大,惊叹道:“啥?那么大一片茶园居然归你所有了呀!啧啧!”
苏有志听完这一番话后,重点居然放在了茶园归苏蓁所有这一事实上,实在是令人感到无语。
苏蓁点了点头,接着劝说道:“所以,二伯您还是不愿意尝试一下吗?每月的月银可是颇为丰厚的。”
“多少?”苏有志好奇地问道。
苏蓁思索片刻,并未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二伯,您的茶馆每月能挣多少银钱?”
一提到这个,苏有志顿时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说道:“我这家茶馆,每月起码能挣上整整二两银子!倘若生意顺遂,甚至能挣到五两!这半年下来,我已然挣了二十多两银子了!”
在村里,与许多人家相比,这笔收入无疑是一笔巨额财富。正因如此,他家的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善,过上了一日三餐都无需为菜食发愁的日子,并且还将文涛送去了府城求学。
为此,苏有志心中满是得意,觉得自己在村里也算是能够挺直腰杆、扬眉吐气之人。
而听到苏有志的这番回答,苏蓁也终于明白了苏文涛勤工俭学、抄书挣取生活费的缘由。
虽说四十两银子看起来数目不少,但实际上,供养一个读书人所需的开销繁多。
除去学费,每个月在书院的饮食起居,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这笔银子着实有些捉襟见肘。
苏蓁接着说道:“二伯,那您的茶馆一年大概能挣四十两银子,还需供给二哥读书的各项开销,够用吗?还能剩下多少?”
提及此,苏有志刚刚的侃侃而谈顿时消失不见,还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道:“唉,供孩子读书着实是太费钱了!我如今也总算理解了爹娘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