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底,二十九日,贾母喝了一杯蜂蜜水,临上床休息,还不放心的问鸳鸯:“丫头,明日科考乡试就要放榜了,可曾安排好了小厮,明早上去看榜?”
鸳鸯笑道:“老太太,您安心的睡觉吧,府里已经安排好了,琏二爷派了旺儿,环三爷派了芸哥儿,明日大清早就去府署门口等着,有了消息,马上回来给您报喜!”
贾母笑着道:“好,安排好了就行了,咱们荣国府,可从来没出过举子,老婆子心里放心不下啊,唉,只有当年珠哥儿中秀才,已经是很久的事了,这次环哥儿得了小三元,如果再中举,老婆子以后下去见老国公爷,底气也足些,对得起贾家了。”
……………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明清两代的乡试,是省内考试,也是科举制度的所有考试中,淘汰率最高的一个环节,其放榜过程也是万众瞩目的)
乡试放榜的过程,也颇具悬念性与仪式感!
乡试放榜的前一天,为了不出差错考官们先要填草榜。
主考官依名次填写拟录取试卷的“红号”,草榜填写完毕后,所有乡试官员(包括监临、提调、监试等官)在内堂集中,共同拆卷,将试卷逐一核对红号,最后将依照录取名次将考生姓名、籍贯填写在草榜上。
然后,再将草榜交给书吏,由他向在座的官员宣读考生姓名,完成这些手续后,开始填写正榜。
填写正榜名单,是有特殊顺序规定的,古代就已经知道,要把仪式感与悬念感,拉到极致。
(书友们,麻烦帮忙点“用爱发电”感谢感谢,给大家鞠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