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以总军机处、改组后的东厂和锦衣卫还有运作已经完全成熟的内阁来说,这件事极有可能一开始就已经传到朱见深手里,只不过是被他压下了。
要解决矛盾的手段就是激化矛盾。
朱见深下令对此次民变开展调查,到底是个啥情况大家都知道,只不过在走过场而已,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个过场走得有点远,从成化十三年税案爆发到成化十五年夏天,朱见深才拿到调查报告。
同年朱见深下令大军开进湖广,将流亡山区的百姓招返乡,东厂和锦衣卫开始大肆抓捕,湖广三司加上各级官吏几乎被一扫而空,地方士绅和家族数万人。
抓了人就该处置了,首犯处死这没什么好说的,从犯和跟风的一起打包送到海外那块飞地上,挖矿。
同时朱见深下旨罪己,这段洋洋洒洒上千字的罪己诏,前面一部分是朱见深骂自己的,后面一部分是官绅一体纳粮的。
至此成化革新主要内容基本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坐在皇位上看着政策落地即可。
接下来就是朱见深代表的新兴皇权与传统文官的斗争,双方以科举制度改革为战场,开展了天长日久的撕逼。这把在家带孩子的余贤看得是瞠目结舌,千算万算没有算到科举这里,同时也是感慨人真的不能吃得太饱。
明朝的科举成在八股,也败在八股。而八股文这种形式确定为科举考试官方唯一指定答题形式,恰恰就是在成化时期。
这也是考生们内卷出来的结果,在全部是主观题的情况下,若是在行文形式上没有要求,那考官们的评卷标准也是会受到影响的。比如张三考生的答题思想是正确的,态度是正确的,就是文章形式乱七八糟,玩花活,把人看得是头晕脑胀;然后李四的卷子行文流畅文采斐然态度正确但是内容不着边际跟题目八竿子打不着。
实干的考官喜欢张三,情感丰富的考官喜欢李四,然后为了录谁争执起来。总之就是考官个人因素对考试的公平性影响极大。
那干脆就对答题形式做硬性要求,所有考生全部按官方指定的行文格式进行答题,在这个框架内才能勉强做到相对公平。
成化十八年,余贤在宣武侯府钓鱼的时候,朱见深还是拉下面子上门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