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实却令人沮丧。
当红军总部得知红四方面军决定南下时,他们迅速作出决策,率领陕甘支队向陕北苏区疾进。
9月23日,红军离开了哈达铺,表面上声称要攻打天水,实际上却出其不意地奔向了敌人的渭河防线。
渭河防线是国民党军队为了拦截红军而精心布置的封锁线,横跨和政、临洮、渭源、陇西、武山直至天水一带。
国民党第三军、五十一军以及新编第十四师在此严密布防,企图阻止红军北上。
由于红军在哈达铺时放出东进的烟雾弹,敌军深信不疑,主力部队纷纷集结天水,严阵以待,同时加强了对渭河北岸武山、漳县的防守。
然而,红军却采取了出人意料的行动,突然转向北方,经过三天急行军,行程超过300里,神速地抵达了渭河边的新寺。
渭河在此处宛如一条璀璨的彩带,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显得格外清澈。
河水并不冰冷,深度也只是淹没大腿,红军士兵们轻松地趟过河面,未遇敌军阻拦。
红军的声东击西策略再次奏效,顺利渡过了渭河,穿越了武山、漳县,前方就是榜罗镇。
这个位于渭水北岸的小镇,距离军事重镇通渭城仅有90里之遥。
1935年9月27日,红军部队全部进驻榜罗镇。
在榜罗镇的一所小学里,红军获得了大量报纸。
这些报纸上详细报道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北方的罪行,同时也介绍了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的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合的情况。
在仔细研究了这些新信息后,红军总部根据当前的物资条件、战况以及政治需求,作出了重要决策:所有北上部队在此地休整一天,为接下来的北上行动做好充分准备。
9月29日,红军总部遵循既定策略,离开了静谧的榜罗镇,踏上了向通渭城迈进的征途。
通渭,这座历史悠久的城镇,在北方的辽阔土地上,已算得上一座规模不小的城市。
然走进城中,除了几十家小商铺外,更多的是辛勤劳作的农民。
这座城市的居民数量,竟不足两千人。
城墙由黄土堆砌而成,显得朴实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