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交流,为中国科研事业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还入选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些荣誉和资助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
最终,在2015年12月7日,徐国良院士凭借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对科研事业的杰出贡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他科研生涯的巅峰,也是他多年努力和坚持的最好回报。
徐国良院士的从业之路,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历程,更是中国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科研真理,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院士科研之路
徐国良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分子遗传学家,主要从事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工作。
例如徐国良院士长期研究动物发育(包括胚胎与成体干细胞分化)过程中,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等。
徐国良院士在表观遗传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动物基因组中5-甲基胞嘧啶(5c)的转化机制方面。
他带领团队发现,动物基因组中的5-甲基胞嘧啶,能够通过tet加氧酶的氧化作用,转变成一种新的碱基修饰形式,即5-羧基胞嘧啶(5cac)。
这一发现揭示了一条新的dna主动去甲基化途径。
具体来说,在动物体内,5c通常发生在cpg位点,这是dna甲基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通过dna甲基转移酶的作用,甲基被转移到胞嘧啶上,形成5c。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调控基因表达或实现其他生物学功能,细胞需要去除这些甲基。
这时,tet加氧酶就发挥了关键作用。
tet加氧酶能够逐步氧化5c,首先将其转化为5-羟甲基胞嘧啶(5hc),然后进一步转化为5-甲酰胞嘧啶(5fc),最终生成5-羧基胞嘧啶(5cac)。
这一系列氧化步骤,使得甲基从胞嘧啶上被逐步去除,实现了dna的去甲基化。
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去除,这一新的修饰碱基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