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难题。
对于第三个难题,即解决高分子凝胶电解质与纤维电极界面不稳定的问题。
彭慧胜院士团队从爬山虎与植物藤蔓紧密缠绕的自然现象中获得启发,设计了具有多层次网络孔道和取向孔道的纤维电极。
彭慧胜院士团队使单体溶液渗入到纤维电极的孔道结构中,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后生成高分子凝胶电解质,从而与纤维电极形成紧密稳定的界面,实现了高安全性与高储能性能的兼顾。
彭慧胜院士团队发展出基于高分子凝胶电解质纤维电池的连续化制备方法,实现了数千米长度纤维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该制备能量密度达到128瓦时\/公斤,可实现5c大电流供电,能有效为无人机等大功率用电器供电。
并且该电池具有优异的耐变形能力,在经历10万次弯折变形后容量保持率大于96。
通过自主设计关键设备,彭慧胜院士团队建立了纤维电池中试生产线,实现每小时300瓦时的产能,相当于每小时生产的电池可同时为20部手机充电。
彭慧胜院士使用工业编织方法,制备了大面积纤维电池织物,并系统研究了织物的安全性。
例如,典型的50x30大小的电池织物,容量可达到2975毫安时,与常用手机电池相当,可满足多种设备的用电需求。
在相关工业标准的要求下,电池织物在经受大电流充放电、过压充电和欠压放电、高温存储后没有发生泄漏、着火等安全事故,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电池织物在高低温、真空环境中及外力破坏下仍可以安全稳定地为用电器供电,经过洗衣机100次洗涤及次摩擦实验后,电池性能基本未受影响。
在模拟高温火场的环境中,电池织物在即使被磨损剪断后仍没有发生着火、爆炸等安全事故,并能稳定地为对讲机、传感器等随身设备供电,也可以将特殊衣物在几分钟内加热到60c,有望应用于消防救灾、极地科考、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
彭慧胜院士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新的扭曲制备工艺,用于制造纤维电极,使其能够编织成功能性线程并整合到纺织品中。
通过这种设计能够保持稳定的接口性能和良好的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