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在《自然》上的第一篇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重要的科研成果不仅为姚建年在学术界赢得了声誉,也为他后续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从非名校的福建师范大学到国际知名的东京大学,姚建年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种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使他在面对科研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断努力探索。
留学归来后,姚建年将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带回国内,积极投身于国内的科研工作。
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化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化学专业人才。
院士从业之路
1975年-1977年,姚建年在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当民办教师。
1982年-1987年,姚建年大学毕业后,在母校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先后担任助教、讲师。
1993年-1995年,姚建年在日本大和公司做博士后研究员。
1995年-1999年,姚建年历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室主任、所长助理。
其间,在1995年,姚建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9年-2008年,姚建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心主任助理、副所长。
1999年,姚建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5年,姚建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9月,姚建年担任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姚建年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当民办教师的经历,让姚建年院士早早地承担起了教育的责任,培养了他的耐心和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在他后续的科研工作中转化为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他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每一个数据,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作为教师,需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