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玩意的完整外号,其实应该叫做“百亿鸽王”,听着就狂拽酷炫。
贵是真滴贵,慢也是真滴慢,但这玩意性能那是相当没得说。
韦伯的18块镜子,总尺寸是哈勃的6倍,探测范围要大得多。
同时韦伯还有更高的红外分辨率和灵敏度,能观测到更暗的物体,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哈勃的100倍。
其实从技术角度分析,韦伯并不能简单被看成是哈勃的升级版。
毕竟哈勃观测的是可见光到近红外光波段,而韦伯观测的是近红外到中红外波长光段。
这就造成了哈勃可以被放到距离地表559公里的近地轨道上,只要是在大气层之外就可以满足观测条件。
但韦伯这种完全接受红外线的,造成了技术难度的成倍提高。
所谓的红外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简单看作是热辐射。
只要是有温度的物体,就会产生红外线辐射。
这也是夜视仪的基本成像原理。
因此韦伯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超大号的夜视仪。
红外线还有个特点,即衰减慢、穿透力强,这也是为什么夕阳和朝阳都是红彤彤的。
制造韦伯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观察宇宙诞生初期产生的图像,分析更遥远更古老宇宙发出的信息。
那些数十亿年前诞生的光源,都是穿透了大量的其他星系和宇宙尘埃,才能抵达太阳系附近的。
关键宇宙的持续膨胀还会引起所谓的红移现象,就是距离我们越远发出的光,在跨越成千上亿甚至几十亿光年到达海蓝星的光,相比发出的时候,会向着红外线波段进行偏移。
此种现象的原理类似于救护车经过我们越开越远后,声音听起来会明显拉长和低沉。
综上所述,这个大号夜视仪必须在非常暗淡的环境中使用。
而且为了保证灵敏的探测设备能正常运转,不仅外部的红外光源要尽可能排除,就是自身发出的红外线也要抑制。
所以需要放到一个更少红外辐射,也就意味着温度更低的区域,并要在望远镜的背部加上5层遮阳棚,让整个系统达到零下223度的极低温度,红外观测仪则是要额外用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