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了地宫天空已经布满繁星。
“标儿、大孙,咱警告你们,你们谁敢打咱地宫财物的主意,咱绝对不放你们。钟山那边皇陵你们咋弄咋弄别惦记咱的这皇陵。”
“是是是”朱标和朱英心口不一的回答。
一行人在皇陵的守卫师驻地休息一晚,次日就乘坐第一班火车返回京城。
大中帝国二年(1399年)六月初二,清早,人民学院门口。
今日是大明第一届高考的第一天考试日子,朱英看着门口密密麻麻拿着准考证的考生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经过多年的沉淀、努力,朱英在各省都开办了众多中、小以及专业技术学校。
虽然火车还没有连接各地,但主要省份大城都相继通车,既别不通车的省份也可以就近坐火车。
就算不说火车,道路交通比几年前的大明不知好多少倍,所以,这次高校招收早在元宵节后就下发圣旨通报全国。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除了京城有大学,其他各省都没有条件开办大学。
为了办学朱英不知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若不是有境外的财力支持想要这样做就是痴人说梦。
科举已经被朱英下诏废除,但挑选人才的方式换成高考的形式延续。
当然各地中学校的教师生们也延续科举的‘进京赶考’的路子,各学院的校长、老师带领考生们来京参加高考,进京的费用由学校出,最后经核实再由户部补贴到各学校。
也并不是所有的应届考生来考,都是各学校内考后选出的‘学霸’,要是把‘学渣’都带来就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至少目前还不行,让所以应届生考生还得花更久的时间沉淀。
能做到这一步朱英都已经尽力了,想要完全达到后世规模,至少要经历数十年积累。
不少第一次进京的考生们,看着这繁华的京城都谨小慎微,哪怕走在街道上都怕自己的鞋子弄脏了这干净的街道。
时间还没到,考生不允许进入学院。
一名中年人看着母校大门上‘人民学院’几个大字充满追忆,当年自己一个穷小子就是从这里出来后才到山西平阳府第一中学当校长,至此才改变命运,没有人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