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大唐百姓纷纷避让。
很快,总共一千人的队伍来到了长安城外。
长安城门处的城门郎闻声赶来,看到了对方持有的身份凭证,原来是高句丽和百济的使臣,让他们稍等片刻,随即派人前去通知鸿胪寺。
这时,被护在中间的马车上,走下来了一名青年。
他高一米八左右,体格匀称,长得白净,双手背在身后,颇具帅气,眯着眼睛看向写有“长安”二字的城门。
这时,另外一边被侍卫们护在中间的马车上,也走下了一名青年。
青年肤如小麦,个头一米七左右,有着一张圆脸,笑起来憨态可掬。
白净青年回头看了一眼走过来的圆脸青年,笑着问道:“义慈兄,你是第几次来李唐长安?”
被称作“义慈兄”的圆脸青年,名叫扶余义慈,百济王的长子。
“第一次。”
扶余义慈龇牙一笑,看着白净青年,问道:“桓权兄是第几次来长安?”
被他称作“桓权兄”的白净青年,名叫高桓权,是高句丽国的世子。
高桓权背着双手,低眼看着他,笑着说道:
“我也是第一次来,我们人生地不熟,恐怕要吃亏啊。”
扶余义慈圆脸上写满讶然之色,不解问道:“李唐的古人说,远来皆是客,我们远道而来,且是受邀而至,他们应当以礼相待,何至于让你我吃亏?”
高桓权反问道:“此番李唐朝廷以调停之名,让你我两国休兵不伐新罗,你们百济愿不愿意接受李唐的调停?”
扶余义慈抬头看着高自己一头的高句丽国太子,摇头道:“我们百济,不是背信弃义之国。”
“既然我们两国已定盟约,百济自然是按照盟约行事。”
高桓权淡淡道:“与你们百济联手攻打新罗,是我父王的韬略,你我来李唐长安,也是我父王的缓兵之计。”
“既然是缓兵之计,那么,我们自然不可能答应接受李唐的调停,李唐的皇帝李世民,一旦知晓我们的态度,怎可能还会对咱们以礼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