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向高士奇的眼神,亦充满着不可置信又万分钦佩之色,短短几句话,把蒙古部落、亲王、牧民、草原盛会、大清之间的关系,理得一清二楚不说,还摸透了人性。
是啊,一旦草原盛会的影响力渗透到了蒙古底层,对牧民的号召力强过了部落首领,那蒙古亲王、郡王们,就成了砧板上的肉,任大清处置。
毕竟,大清之所以要抚蒙,说是要维系大清和蒙古部落的关系,实际上是通过安抚蒙古部落首领来辖制整个蒙古地区的部众。部众是什么,不就是蒙古人么!
而且,蒙古部落的强弱,取决于部落所能控制蒙古人的多少,要是底下的牧民都听从了公主府的号召,蒙古亲王、郡王们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到那时,哪还有什么蒙古四十九部,分明是大清的蒙古省好不好!!
胤禛适时出声,“皇阿玛,前些日子儿臣与二哥曾谈论过唐史,其中关于‘遣唐使’的看法,亦符合大清经略蒙古的情况。先在喀尔喀草原开设面向普通蒙人的学堂,在草原学堂表现优异者,可与蒙古郡王、世子等一同前往京城求学。”
“再以学业考核和生活管理、赐婚赏爵或是提拔入仕等诸多手段,使之接受大清的招揽,成为大清治理蒙古的帮手。此策与草原盛会同行,成效定当更显。”
说罢,看了眼太子,太子眸中接连闪过心虚、尴尬、感激,但很快调整好状态,点头道:“皇阿玛,草原盛会与此策,都可不费一兵一卒,逐步拿下蒙古,请皇阿玛定夺。”
康熙很是欣慰地点点头,确实,无论是草原盛会,还是采用学堂方式,不消数十年,蒙古部落将彻底纳入大清版图,设置蒙古省不过是时间长短的关系,“不错,保成,你和老四琢磨出的主意很不错。”
胤禛再度出列,“皇阿玛,儿臣觉得,为了不引起蒙古部落的强烈反对,可先让纯禧、荣宪姐姐的孩子回京入学,最好是来个亲上加亲,既能让其他部落趋之若鹜,又避免藩属国非议。”
大清对外的政策并不苛责,但与大唐对待遣唐使的态度总体上友好和开放的态度不同,大清外交态总体上表现为自大和保守,坚持传统的朝贡制度,对外国使节的要求严格,不愿意接受平等的外交待遇。
大唐欢迎外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