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宜修重生:人间清醒登橘直上 > 第381章 满蒙关系(3/4)
多少女子的血泪,以及大清最大的统治特色——以夷治华。

    入关之后,满人统治中华大地时,深切地意识到一点——他们是蛮夷,自卑于身份和文化而自卑,在借鉴历朝历代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主要是魏朝、元朝),完全不敢抛弃满族文化身份和旗人统治基础,彻底融入汉族文化,但又为了保证统治中华大地的正统性,秉承《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一词(“大一统”包含了华夷)取缔汉人的中华一词。

    意思很简单,就是我的疆域足够大,治下的民族足够多,便能实现“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自然也就不用在乎统治者是蛮夷,还是华夏。

    导致在汉人王朝中,本是锦上添花存在的“开疆拓土、收服蛮夷”之功,在大清朝上升到最高的政治级别,如北宋的收复燕云十六州一样,成为大清统治的根本所在。

    康熙自从起了彻底收归蒙古地区的心思,就将如何收归蒙古列为了政治问题,所以抚蒙是必要的。

    哪怕敏妃一时蒙了心,想要留下十公主,宜修不顾同盟破裂的可能,进宫当着敏妃的面口出狂言。

    又是揭露敏妃的小心思,又是言明抚蒙的本质,又是点破强行留下十公主的危害,只为了喊醒这位母亲,让她认清现实——康熙是不可能放弃抚蒙的。

    哪怕上一世没有收归蒙古一事,康熙也没留下敏妃的两个公主,甚至不顾八公主、十公主出嫁后不久逝世的结局,继续把孙女、宗室格格嫁往蒙古。

    说到底,抚蒙利益太大,是大清对于疆土扩展和维护的最佳选项。

    至少在康雍乾三朝,是不遗余力、不计成本维护满蒙关系的。

    胤禛从弘晖和伊勒德结拜的举动中悟出了新的抚蒙政策,不再是嫁公主,以婚姻维系双方关系,而是让蒙古郡王、世子从小和皇子、皇孙们一起长大。

    利用从小一起长大的情谊以及儒学的教化之功,捆绑、洗脑蒙古郡王、世子们。

    使之学成后面对蒙古时,不再以蒙古部落台吉、王爷的身份自居,而是将自己当做大清派去统治蒙古的臣子。

    要达到这一效果,就得让蒙古郡王、世子在彻底开蒙前就接受效忠大清、蒙古是大清一部分的教化。

    宜修知晓胤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