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授中心,举办系列文学讲座和创作函授班,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人民文学》的那些有潜力的青年作者。
“在我的想法里,我们最好是能搞一个副刊出来,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人民文学之友》。
这份刊物相当于是函授中心的教材,可以发表老师们的创作理论和讲稿,而且学员们的习作水平普遍不太高,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不太妥当,要是有了这个副刊就方便多了。”
王濛说了半天,到这里停下,看着林朝阳,“我想让玉书来负责这个副刊,你觉得怎么样?”
让陶玉书来负责副刊?
这当然是好事,不过王濛明明可以当面跟陶玉书说,却偏要挑今天来找他说,联想到他之前说的创作函授中心,林朝阳心中已经明白了他的打算。
“你这个当领导的器重我们家玉书,这当然是好事,回头我把这事告诉她,她肯定高兴。”林朝阳笑着说道。
王濛又说道:“回头等函授中心开了,你来给学生们讲讲课怎么样?”
“时间怎么安排?”
“到时候我们会在燕京举行文学讲座,邀请你们这些讲师为燕京本地的学生们上课,讲稿会发表在副刊上。
频率跟副刊的发刊频率一致,都是一个月一次,你来讲一次课就行,时间能长点,得一天,其实跟《燕京文学》那回的讲习班差不多。”
林朝阳点了点头,八十年代几乎各家刊物都会搞这种所谓的创作班、讲习班,最主要的目的自然是拉拢和培养青年作家。
当然了,也有些刊物是借着办班的名义创收。
《人民文学》自然不需要用这种方法来创收,王濛现在需要的是挖掘新鲜血液,让他在《人民文学》能够大展拳脚。
左右不过是讲回课,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林朝阳痛快的答应道:“可以。”
邀请到他来当讲师,王濛很是高兴,两人又聊了一会儿,谌容那边张罗着开饭了。
谌容家的餐桌就是普通的八仙桌,今天来了十多个人,根本坐不下,大家也不介意,宋凡带头领几个人跑到沙发那里去,端了两盘菜吃了起来。
大家边吃边聊,气氛融洽。
这时候门外进来个地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