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颇多、又有东吴派遣使臣前来结盟便没时间去府上探望,还请仲达见谅啊!”在脱鞋解剑之时,费祎偏过头对司马昭搀扶着的司马懿道,
“大将军,不妨事的,日后大将军来我府上,咳咳咳,我必要陪大将军痛饮几杯,以谢大将军挂念老夫,日后在朝堂上还请大将军多多照拂啊!”司马懿拱手道,
“好说、好说,时辰也不早了,我等这边去正殿中等候陛下吧。”费祎笑着道,一脸的真诚,之后便大步出了偏殿,向正殿而去,众人紧随其后。
这个时代的朝会很有古风,通常在一个很大的宫殿里议事,皇帝坐在最上方,两边放上许多席垫。大臣们要跪坐在席垫上,后脚跟紧顶着臀部,双手垂放膝上,这是汉魏时代朝会时大臣们的标准坐姿。汉魏时代的皇帝不像后来的明清皇帝坐在龙椅上,那时只有御床。
两个漂亮宫女脱掉鞋子,上御床跪坐在皇帝身后,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可惜刘禅也欣赏不到,只有朝堂下的臣子能欣赏到,刘禅要看还得转过头去,以他肥胖的身躯来说太麻烦了,也没这个必要,毕竟他已经做了这么多年的大汉天子,这个仪式早已经习惯了,没什么新鲜的了,即便是这么些年过来,身后的女官已经换过好多次也是一样的。
公卿大臣在朝会中,每人手上都会竖拿着一块长方形的玉板,称为“笏”,也称“手板”。大臣们执笏奏事,一来为了点缀,二来可以把今天要奏的事情提前写在笏上面,直接看着笏读内容。如果大臣忘记了要奏事的内容,这是欺君,轻者罚俸,重者贬官。
重臣的笏还有一个特权,就是在笏上可以挂着一支白笔,比如尚书台、中书省及二品以上的文官,王公武将则不加白笔。笏一般有两种携带的办法,一是直接将笏别在腰带上。一是在朝服的肩上搭一个紫布兜,将笏放在布兜里。
如果是德高望重的老臣,皇帝会允许他们拄着木杖上朝,誓死不降曹魏的东汉太尉杨彪就享受过这个待遇。曹丕篡汉时,杨彪已经近八十岁了,杨彪出身东汉第一等的清流名门——弘农杨氏,再加上杨彪的儿子杨修被曹操给杀了,所以曹丕特别优待杨彪,但在今日的朝会上司马懿却没有拄着木杖上殿来,毕竟他还没有得到这个权利,不过他相信很快陛下便会给他这个老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