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腿打开跪下去形成外八字状,女子跪下去时则双腿并拢。左手按右手上(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点在手背。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周礼·春官·大祝》: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顿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古时诸侯对天子、大夫对诸侯,均行稽首之礼。
但《礼记·郊特牲》则指出“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也就是说,因为稽首是臣拜君之礼,而一国之中不可有二君,故家臣不行此礼,由此也可看出古代对稽首之礼非常看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当秦伯设宴招待晋公子重耳时,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
襄公三年:“公如晋,始朝也。夏,盟于长樗,孟献子相公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惧矣。’”
二十四年:郑伯携重礼到晋国去请求伐陈。“郑伯稽首,宣子辞。子西相曰:‘以陈国之斤,恃大国而陵虐於敝邑,寡君是以请罪焉。敢不稽首。’”
哀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
《国语·周语上》:“襄王使召公过与内史过赐晋惠公命,吕甥,邰芮相晋侯不敬,晋侯执玉卑,拜不稽首。”
内史过回去以后报告说:“夫执玉卑,替其贽也;拜不稽首,诬其王也。替贽无镇,诬王无民。”
所以“晋不亡,其君必无后,且吕、却将不免。”这些事例都说明稽首之礼在古代是何等重要。
极度尊敬时,也行稽首礼。《日知录》卷二八《拜稽首》说:“陈氏礼书曰:稽首者,诸侯天子、士大夫于其君之礼也。然君于臣亦有稽首,《书》称太甲稽首于伊尹、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