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帝颁发这两件东西给曹操,是因为曹操作为魏王在名义上也拥有调兵的权力,即魏国拥有独立的军事权,这一点又在刘氏诸侯王之上,汉武帝刘彻之后,刘氏藩国已经不再掌兵了。
当然,现在就连汉室朝廷其实也不掌握任何军队,曹操每次调兵也不大可能先到许县申请虎符,那样既不现实也耽误事,献帝颁发金虎符和竹使符给曹操也只是一种象征意义。
献帝的诏书传达出来另一个信息是,曹操担任魏王以后,原来担任的丞相、冀州牧两个职务不变,这样曹操身边就有三套班子同时运行:魏王府、丞相府和冀州的州政府。三套班子都很重要,现在曹操身边不缺少职位,只缺人才。
魏王府是由魏公府直接转化而来的,但魏王府升格之后,内设机构不断增加,人员也大量增加,成为曹操掌握权力最重要的部门。
但伴随着再次晋爵,也产生了政治上的震荡。
一些原来相信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表白的人也有怀疑,在拥护和同情汉室的人看来,曹操的作为分明是步步紧逼,汉室已经退无可退。
曹操称魏王后,这种猜疑、不安和担忧的心理更加强烈,少数有极端想法的人不甘于被动承受,他们试图铤而走险,联络那些因为其他原因对曹操不满的人向曹操发难。
建安二十一年(216),即曹操登上王位的当年就发生了一次叛乱事件,叛乱的主角名叫严才。
关于严才的情况知之甚少,他担任什么样的职务?联络了哪些人?他有多大的把握取胜?这些都不得而知。
只知道他当时在邺县突然起事,率领徒属数十人攻击位于邺县城内的魏王宫门。
徒属,门徒和部下,说明严才既教有学生还担任着某种职务,但仅以区区数十人的力量就直接攻击魏王宫门无异于自杀,没有某种坚定的政治信念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
严才的行为可能就是为了表明一种政治态度,为了操守死而无憾,正是一部分儒学之士的最高追求,而还有那么多的人追随他,说明他们的政治信念并非没有影从者。
严才突然发难,直取魏王宫,也不能说完全不具有威胁性。事件发生时曹操本人正在铜雀台上,他居高临下地看到了整个过程,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