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肉条块,只有河豚剌身等几种,才切得薄如纸可透视盘面的花纹。
而中华古代鱼脍切得愈薄愈好极为考究,进一步切成细丝便称“脍缕”。
曹植《七启》赋中:“蝉翼之割,剖纤析微。累如叠縠,离若散雪,轻随风飞,刃不转切”。
讲的是切出的生鱼片薄得象蝉翼、縠(皱纹的丝绸),松散得像雪花,轻得能随风飘扬。
切生鱼片专用术语:“斫脍”。
斫脍时砧板面铺白纸,以吸收脍刀压出的鱼汁。
表面不湿的生鱼片,能够松散地摆设在盘中,无论观感与口感均好。
生鱼片切得极薄极细,白纸上几不沾汁水。
杜甫因此赞道:“落碪何曾白纸湿”。
斫脍的刀法的专着很早就曾出现。
明未李晔《紫桃轩杂缀》讲唐人撰《斫脍书》列举斫脍刀法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对翻蚨蝶、千丈线等。
书中还讲述砧板的选择与使用、原料选取、刀具运用、佐料、烹制方法等。蘸料则用“豉醯”,大约为酱油、醋的调和…。
金齑玉鲙七种配料之一白梅是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在醋发明之前,它是主要的酸味调料,做羹汤时必不可少。
梅颐在《古文尚书》中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盐梅就是白梅。
在醋发明后白梅与醋长期共存最终为醋取代。
白梅做法是把没有熟透的青梅果实在盐水里浸泡过夜,次日阳光下曝晒如此反复十遍即得。
曹爽知道后世苏州出口日本韩国的“盐渍梅胚”,即是白梅的低盐产物每年价值数百万美元。
日本料理至今沿用一种咸梅,是青梅经盐紫苏叶子腌制的。白梅与六种配料捣成碎末,用好醋调成糊状为金齑。
在“八和齑”中还描述了芥末酱的做法。
古时上鱼脍时,金齑、芥末酱及其它调料与生鱼片分别装碟,食者按好选用。
《齐民要术》中并没限定鱼脍用鱼。
金齑玉脍古时还是汇集名词,凡银色的生鱼片配金黄色调料都称金齑玉脍。
金齑玉脍做单一菜肴名现于北宋初期李昉等编辑《太平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