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还是献了地,但赵氏实力不弱,始终不肯献地。
知伯大怒,于是公元前454年,知氏便胁迫韩、魏两家联合起来攻打赵氏。此时赵氏为赵襄子当权,赵襄子见形势不妙,于是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附近)。晋阳是赵氏家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城池坚固,物资充足,更重要的是还备受当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为了灭掉强硬的对手赵氏,知伯率韩、魏两家出兵围攻晋阳,这一围就是两年,但仍未能攻克晋阳。知伯眼看战事无果,十分着急,最后想到了用水攻的办法,他决定引晋水(汾水)以灌晋阳城,也就是水漫晋阳。
不久之后,晋阳便被水所困,其状惨不忍睹。据《战国策》记载: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但奇怪的是,民无叛意,依然在坚守城池。
当然赵襄子也没有闲着,他也在想着反败为胜的策略,最后还真想到了。赵氏暗中与韩、魏取得联系,三家很快结成了盟友,反手就给了知氏一记重拳。赵氏夜袭知氏守堤之吏,开决汾水河堤,使河水反灌知氏营寨。
知氏军队很快被水淹没,全军乱作一团。韩、魏又乘机反攻,最后,知伯兵败被杀,知氏全族被赵氏诛灭。晋阳之战最终以赵、魏、韩三家胜利而告终。
就这样,三家联手里应外合攻灭了知氏,四卿专政又变成了三家分治。
晋阳之战最终确立了韩、赵、魏三家在晋国的地位。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晋幽公即位。此时,晋国公室已一点威严也没有了,能够控制的地盘也只有绛(山西运城新绛)与曲沃(山西曲沃)两地,其余的土地已全被三家瓜分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晋幽公不但没有半点号令权,还得自己去朝见三家之君,这个“国君”当得太悲惨。从此,韩、赵、魏合称为“三晋”。
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将三晋封为诸侯,这样韩、赵、魏三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证,正式步入诸侯国的队伍,取得了与其它老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与名分。
三个诸侯国的开国国君分别是魏文候、赵烈候和韩景候。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共同废掉了晋国傀儡国君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的土地瓜分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