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英国和法国的商船将西方的琉璃制作技艺传入了清朝,康熙对西学十分感兴趣,让西方的传教士在宫中担任要职,并且高薪聘请洋人来制作琉璃,此时,琉璃的品种十分丰富。
单单宋婠看见的就有掐丝琉璃、金星琉璃,套色琉璃等等,但是琉璃制作工艺始终掌握在洋人手中,且欧洲的琉璃制作技艺虽好,但对于清朝本土的原材料却并不适用。
核心技术被掌握在别人的手里,隐患颇多,造办处的人试图破解这门工艺,却始终不得要领。
听闻宋婠一个外行人,想要指点他们制作琉璃,造办处的人起先都是不屑一顾的,只是碍于梁总管的颜面,勉强给上几分好脸色。
宋婠差使不动人,倒也不计较,只自己一个人拿着小本子,每天跟在有经验的工匠后头,像个小尾巴一样,甩也甩不掉。
工匠们难得见到这样一个好学的学生,不免见猎心喜,忍不住就倾囊相授。
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虽然比商人高上一个阶级,实际上混的比商人还不如,基本上都是被人瞧不起的,好不容易有机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他们都乐在其中。
宋婠也靠着混迹在一群大佬中,渐渐的捡起了被她丢到脑后的九年义务教育。
甚至她还跑去拜读了汤若望的《望远说》。
就是当年高考都没有这么努力过。
三个月后,宋婠拎着火钳,亲手从窑内取出一大块雪白透明、毫无杂色的琉璃。
身后惊呼声此起彼伏,一个个都眼神复杂地看着宋婠。
他们还从来没有见人烧制成这般没有丝毫杂色的琉璃,堪称极品了。
若是宋婠知道他们的想法,定会发笑。
这玻璃,在后世,可以说是很不值钱。
想到康熙的眼睛看书写字,总有些迷糊,应该是因为长年批阅奏折导致的近视,如今玻璃做成了,不如就先为康熙做一副眼镜吧。
宋婠将记载着玻璃烧制步骤以及需要的温度和条件的实验小册子交给造办处的人,自己取来一块玻璃准备打磨成凸面镜。
宋婠带着一张视力表走进了乾清宫。
康熙见到人进来,不愉的哼了一声,语气酸溜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