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
中华民族的构成?
朱元璋再一次陷入迷茫的状态,这些字都认识,为何组合起句子后又不知道是啥意思了。
中华民族的构成,不就是大汉族么?
民族性又是什么玩意儿,大汉族的性格?
每次和李晗通信时,看到这新奇的概念,他就不禁感慨,这老李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为何这些新鲜玩意儿总是层出不穷。
而且他所讲述的东西,都是前人从未思考过的。
“有个问题老朱你思考过没有,就是,到底什么是中国人?”
什么是中国人?
朱元璋仿佛再次回到了孩童时代,私塾里的先生在给他启蒙一样。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攻克商都朝歌后,祭告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便是告诉老天爷,他已经占领了中国,统治了这里的老百姓。
一直到汉朝时,中国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的统称,而中国人的称呼,便是从那时开始流传开来的,成为中原王朝上至皇族下至百姓的统称。
“虽然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武王之时,但中国更多的只是地理概念,而未形成统一的政治、文化概念。
那时的百姓,只知道自己是鲁国人、楚国人、老秦人等等,在诸侯国之上,还有一个天下共主,即周天子,但由于分封的原因,百姓只知诸侯而不知天子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为何?虽然周礼为中华日后的礼制定下了基础,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规矩,却是直接割裂了百姓和国家上层之间的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属于常态,就更别提大家都是中国人这一共识了。”
朱元璋开始有点明白李晗的意思了,因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御制,导致百姓对周室的认同感并不是很强。
对,就是认同感,这三个字非常重要!
是不是随着百姓认同感的加强,所以才逐渐形成了中国人这一共识?
他不禁有些沾沾自喜,看来在老李的熏陶下,咱老朱的思维,也进步了嘛。
“然而到春秋战国时,事情出现了转机。
春秋战国,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