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古老而又原始的文化仍在影响和渗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民风民俗。比如婚丧嫁娶看黄历、周易预测、办公室住宅风水等。
之所以将巫祝文化略作介绍,也是为了讲明“出马”和“入道”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巫祝的延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游方仙道以及事神寻仙的方士,历史上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秦始皇时期的方士徐福。随着时代发展,到东汉道教成立初期,方士将这些巫祝理论和方式方法加以规范化、系统化,为己所用。这也是后世称道教有“古巫之遗风”的原因所在。
1934年,许地山着述的《道教史》问世,成为国内第一部系统梳理道教历史的着作。许地山探讨了道与巫的关系,指出“中国古代巫觋道是道教的重要源头,秦汉时期巫觋的信仰对象和巫祝或被道教直接借用,或经改造后使用”。
继许地山之后,傅勤家的《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等,在道巫关系问题上所表述的观点与许地山一致,即早期道教吸收了巫祝文化。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道教最终能和儒家、佛教并列,成为古代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呢?为什么巫祝文化反而最终没落后走向了民间而成为非主流了呢?这中间的历史宿命又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