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不下去。
在一众海商里,吃穿用度最讲究的是庞怀义,他家里累世富贵,享受惯了的,其他人也没也他那么多的花样。
开始在李旦集团里,庞怀义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仅不是福建人,还是富贵家出身。
好在庞怀义到底是读书明事理的人,渐渐跟杨天生、陈衷纪交上了朋友,这才被众海商逐渐接受。
古代读书人都有个臭毛病,在明朝还特别明显,看了几本兵书就认为自己是文武双全了,所以庞怀义经常跟海商们吹嘘自己劫船时使了哪种兵法。
直到见到陈耳练兵。
陈耳懂个球的练兵。只不过在现代看的多了,归纳起来就是:信息、训练、装备、后勤这几大要素罢了。
在这年代,把这些做好了,百战百胜不敢说,但应该能避免大败仗。
庞怀义也是进了海兵学院学习的,识字是不用学的,他被编进了高级班,学算数、拼音、绘图。
陈耳是很看好庞怀义的,底子好啊。四书五经都能背诵,就说吓人不吓人。
庞怀义对陈耳也佩服的很,他算是商贾世家出身,算数自然是必学的科目,但这里教的算术实在是太好用了。
铅笔早就开始制作了,这回陈耳也带了一批,用木条夹着太耗费工时,都是用布条绑着用的,现在排以上军官是定量供应的。
庞怀义兜里就揣着两根,太方便了,掏出来随时都能用,还有用纸张装订起来的小记事本。
但这些都还不算,旗语实在是让庞怀义惊掉了下巴。原来还说学那些弯弯圈圈的拼音有什么用?
等这次出海陈耳拿出印制好的旗语密码本开始操作的时候,所有前海商都惊呆了。
以前在海上传递消息是个多么麻烦的事。现在只要拿着望远镜看着这边挥旗子,然后对照本子查查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虽然不能马上就投入使用,但将领们都看到了以后指挥海战的法门。
识字率太低了,现在就算将领里也没几个人能认识3000常用字。
一路上倒是董先跟庞怀义两人不时的挥舞着旗子通讯。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董先已经能熟练书写常用的文字了。将领们更是人手一套《华夏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