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大行商要的香蕈量大。
这大单的买卖,官衙两边都可以收税,汝城官衙的人也很重视。
当初大行商要采购香蕈的消息也是衙门的人去通知山里的农户。
山里出来一趟不容易,远一些的农户把香蕈送过来的时候,大行商已经走了。
农户们怨声载道,聚集在衙门门口闹事。
老百姓闹事,这对于当地官衙的人来说,影响政绩,还容易导致更大的冲突。
于是衙门的人,就派人去追大行商,还联系了别的小行商看看有没有人来采买。
商人之间,自有消息来源。
汝城这样的情况,一点诚信不讲,还贪得无厌的农户,小行商没人愿意来。
大行商则表示香蕈他确实还要,但品质不保证,低价卖给他他都不要。
而且他不想再跟那些坑人的农户打交道了。
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给出了一个主意。
让另外一个当地人张三来收香蕈,收好了,再直接按大行商的买价把香蕈卖给大行商。
这位张三,是当地的地头蛇,黑白两道都赫赫有名。
衙门一找上张三,张三就接了这活。
最后,张三以原来香蕈卖价的一半,买断了香蕈农户所有的香蕈,并且还是不带把儿的。
转头由衙门的人牵线,按着大行商的采买香蕈的价把所有的香蕈给了大行商,并约定以后每年都按这个价格交易。
大行商最后拿到了他要的香蕈。
衙门平息了一场闹事,促成了一单生意,收了该收的税。
张三,一进一出,净赚八成。
香蕈农户,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但当年贱卖了香蕈,还让张三盯上了,从此香蕈只能低价卖给张三。
“老师让我们想一想,这个故事里,我们都看到了什么?要是我们,会怎么做?”
朱瞻基很习惯老师们这种讲课的方式。
“你们答了什么?”
徐氏一边听故事一边皱眉头。
几个小孩很雀跃,连说带比划的,有说张三李四是坏蛋的,也有说农户是坏蛋的。
带着朱安乐跟朱智明还有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