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听完,脸上还是没有露出丝毫怒意,反而笑着说道:“海卿所言,朕亦明白。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
这句话实际上不是给领兵在外的将领们准备的台词,而是,给皇帝准备的台词……
“西北地势复杂,外有蒙古诸部虎视眈眈,西域又有羌人诸部各怀心思,瞬息万变……”
“若麻贵事事皆要请示朝廷,战机转瞬即逝,何以克敌制胜呢……”
“朕赋予将领一定的自主权,实乃形势所迫。朕虽无法事事约束,但也时刻关注着西北局势,会在大局上把控,断不会让战事肆意蔓延,累及百姓。”
海瑞微微欠身,恭敬道:“陛下圣明,臣自是担忧战事频发,国力难支,陛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实乃我大明之福。然臣仍恳请陛下,在战事之余,亦当注重民生,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如此方能固本培元,使我大明长治久安。”
“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这些事情,朕不一直在做吗,工部万历六年,万历八年,支走了一百五十两白银,用作治水,修坝……万历六年,各地赈灾,在加上免得秋收,也有一百多万啊……朕一直都是以民为本,朕相信,爱卿也是看的到。”
朱翊钧这话说的在海瑞这里,一点毛病都没有。
三代以来,也就只有眼前的皇帝陛下,像是一个大明君,在海瑞这里,皇帝陛下什么都好,就是对战事,放的太开了。
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道理,皇帝陛下到现在都无法领会。
在册封李成梁,戚继光为国公的事情上,为何海瑞没有一句反对的言语,说到底,是因为李成梁这就是喜欢在边疆找事的,留他在辽东,太平不了,不如,给了国公爵位,将嗜血的恶狼关在笼子里面。
可国公也封了,大明西北战事,又起来了。
虽然在麻贵的奏疏上,写了很多缘由,但海瑞根本就不信,一直相安无事,麻贵到了西北,当了宁夏总兵,人家就不老实了,这摆明就是借口。
“陛下,您是想着重启丝绸之路吗?”
朱翊钧闻言笑了笑:“丝绸之路是什么,对,对对对……汉唐古丝绸之路,朕平日读的书太多了,倒是把丝绸之路给忘了……”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