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弱为强。他确实是一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在御将方面,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降将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
诸子成年之后,对于曹操而言,既是一件好事,又是一件烦事,因为无形中多了几个可靠的帮手,但是,也要给他们适当的位子、担子,更要劳力费神地协调他们的关系,稍有不慎就会动摇“国本”。曹操对他们可谓用心良苦、煞费苦心,既要让他们相互竞争,优中选优,又要将竞争控制在不相互残杀的范围内。后来,既要让有政治才能的曹丕接班,又不能让他过早得志、喧宾夺主,对其加以制衡,甚至是故意的冷落。在具体操作上,一是确保曹丕的接班人地位。因为这是古制,并且,前有袁绍、刘表等人覆辙,同时,曹丕确实比曹植更适合接班。前者不仅有文才,还有政治能力,后者仅是一流文人,尽管也了不起。确保曹丕为接班人的实质性动作,是任命曹丕为丞相的副手。《三国志武帝本纪》记载: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二是要用曹植对曹丕加以制衡。因为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彰不想涉及政治,仅是武将之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曹操故意夸奖曹植,同时,也让其有一种可以接班的希望,但是,决不让其做丞相的副手,三是实际上为曹丕接班准备条件。首先将最有才能的文官司马懿配给曹丕为顾问,使之关系密切,其次是对曹植“清君侧”,将其周围有能力的人剪除掉,使其失去抗衡曹丕的资本和能力。同时,身死之后,曹魏集团顺利地实现了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