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邵,本为孔融功曹,融称曰“廊庙才也”。从刘繇於江东。及权统事,数陈便宜,以为应纳贡聘,权即从之。拜庐江太守,迁车骑长史。黄武初为丞相,威远将军,封阳羡侯。张温、暨艳奏其事,邵辞位请罪,权释令复职,年六十三卒。
历数魏蜀吴,两家丞相功勋卓着,为何江东吴家孙邵名不见经传?曹魏与蜀汉的首任丞相,都是功苦功高、享誉盛名。那么孙吴呢?孙邵,知名度之低,就连《三国志》都没有为其立传,《三国演义》更是只字不提,孙邵的生平,在《三国志》裴注引《吴录》当中可以看到,孙邵虽然也姓孙,不过他是出身北海,和出身吴郡的孙吴皇族没什么关系。
孙邵,不是孙权的本族人,生长在青州北海国,曾经受知于国相孔融,当了孔融的功曹。其后,在扬州刺史刘繇下面作官,于刘繇战败以后,被孙策收用。孙权上台以后,他劝孙权对许县朝廷纳贡上表,弄好了对曹操的关系,颇受孙权赏识。孙权先后任命孙邵为庐江郡太守,与车骑将军长史,那时候已经是建安十四年,在孙权与刘备打胜了曹操以后,刘备上表推荐孙权为“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再过了十几年,孙权称王,定国号为“吴”,年号为“黄武”,孙权正式确立自己的政权后,论功封赏。
但在丞相一职上他却犹豫不定,张昭和孙邵毫无争议地成为唯二的候选人:论资历,两人同为一国元老,论功勋,两人同样显赫;论人缘,两人也都深得众臣爱戴,最后孙权考虑再三,放弃多次直言劝谏而引起不快的托孤重臣张昭,封他当年在阳羡做县长时的老师孙邵,为吴国首任丞相,加威远将军,并封阳羡侯。
孙邵位居丞相,而在《三国志》东吴的部分,竟然没有一卷或一分卷的传记,这是因为他与一位姓张名温的格格不入,而陈寿所根据的史料,是张温的“党羽”韦昭所写。孙邵当丞相,当到黄武四年病故,《吴录》说他享年三十六岁,费解。孙权已经实岁四十四岁,孙邵作过刘繇的僚屑,不可能年纪比孙权,还小了八岁。
吴主认为当时的官僚选举制度存在弊端,希望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但这样的改革又势必与江东各大家族的利益不合,因此他依照太傅张温的推荐,起用了没有太大后台的吴郡人暨艳,担任选曹郎,令其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