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史事讲将1三国明 > 第十七章 布衣丞相——公孙弘(5/5)
南王刘安的孙子刘建,遣好友庄芷告发淮南王太子刘迁及王后迫害其父刘不害,并说知晓淮南王全部的秘事。公孙弘的好友审卿因自己的祖父审食其被淮南厉王刘长所杀,故极力向公孙弘构陷刘长之子刘安的罪状。于是,公孙弘怀疑淮南王有叛逆的阴谋,决定深入追查此案。

    当朝廷正在紧急深究淮南王及衡山王谋反案党羽之时,公孙弘却病重无法处理政事,公孙弘自知无功而侯,认为诸侯谋反是自己为相不称职的原故,并担心自己一旦病死将无法尽责,因此上书请辞丞相之职。武帝却赐予公孙弘牛酒布帛,令公孙弘专心养病,并未同意辞职。过了几个月,公孙弘身体康复,便回朝处理政务,武帝召集公卿、列侯及诸侯王共43人,与公孙弘共商谋反案,众人皆认为此案性质恶劣,大逆无道,应当诛杀。于是,公孙弘与廷尉张汤等把众人的议论上奏武帝,武帝派遣宗正刘弃持符节去审判淮南王。其后,淮南国被废为九江郡。

    公孙弘曾经进言建议百姓不准携带弓弩,称十个贼人张开弓弩,一百个官吏不敢上前,盗贼不能及时被捕获,逃脱的就会多对贼人来说弓弩弊少而利多,这就是贼猖獗的原因。如果禁止百姓携带弓弩,那么盗贼只能与民众短兵相接,短兵相接则人多者胜。以众多的官吏补少数的盗贼,则势在必得,盗贼不能从中获得好处便不会再犯法,这是止刑罚之道。

    武帝将此议下由众臣议论,光禄大夫吾丘寿王以古人制作兵器的目的,周室衰微而相贼害,秦废王道而乱亡为例,言圣王用教化百姓来代替防暴。又云大射之礼,良民自卫皆须弓弩,书奏上后,武帝以吾丘寿王之论反问公孙弘,公孙弘屈服。

    做了六年丞相的公孙弘薨于任上,谥号献,儿子山阳太守公孙度嗣平津侯爵,御史大夫乐安侯李蔡接任丞相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