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1233年,理宗亲政,早期任用郑清之、史嵩之实行“端平更化”,对蒙战事积极,中后期重用奸臣丁大全、贾似道 [198]。宋度宗即位后专事享乐,国事衰颓。 [538]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朝廷流亡南方,文天祥等忠臣回天无力。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后,陆秀夫与幼帝跳海身亡,南宋最终灭亡。 [539]
绍兴和议后,多数时间与金朝“淮水—大散关”为界。 [41]统治范围限于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与金朝、蒙古(元朝)长期对峙。
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547],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 [11] [336]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10]南宋开启了中国社会的平民化进程,并出现了欧洲近代前的一些特征:市民阶层形成、雇佣关系、城市化,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 [11]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文艺复兴和经济革命的意义 [642],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197]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南宋帝王年号
共23个词条120万阅读
建炎
1127年—1130年
明受
1129年
绍兴
1131年—1162年
隆兴
1163年—1164年
南宋十六路
共16个词条17万阅读
两浙东路
两浙东路,古代行政区划名。宋熙宁七年(1074年),分为两浙路(宪司治越州)为东西路,两浙东路辖越、婺、衢、明、台、处、温、七府(不同于上八府概念)。治山阴县(今绍兴市越城区),寻合为一,九年(1076年)复分,十年(1077年)复合。
两浙西路
宋熙宁七年(1074),分为两浙路为东西路,寻合为一,九年(1076)复分,十年(1077)复合。建炎三年(1129)南渡后,两浙路复分两浙东路、两浙西路。
江南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