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事件发生的由来也很简单,日本裕仁天皇召开的御前会议上虽然有一些人反对从中国抽调兵力去攻击荷属东印度群岛,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已经决定了,这么大的一块 “肥肉” 放在嘴边不可能不吃的,毕竟日本吃下这块肥肉就能极大的补全自己的短板。
而这个时候的东南亚只有一个国家算是独立国家,那就是泰国。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是欧美列强的殖民地。
越南、老挝、柬埔寨组成法属印度支那,被法国殖民;缅甸、马来亚、北婆罗洲(包括沙捞越、沙巴、文莱)、新加坡等地都属于英国的殖民地;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印尼当时被称为荷属东印度群岛,是荷兰的殖民地。
在这些列强国家里面,只有荷兰看似是一个 “软柿子”,其在东南亚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殖民地防御体系存在诸多漏洞,这才让日本动了侵占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心思。
而泰国是一个拥有 7000 万人的国家,国内地势险要,多山地丛林,易守难攻,可泰国国内的矿产资源却不算丰富。泰国统治者具备灵活外交策略,在西方列强殖民扩张浪潮汹涌的时代,特别是泰国国王拉玛四世、拉玛五世等深知国际形势严峻,积极开展外交周旋。
他们主动向西方学习,引入西方技术、制度,进行现代化改革,展现出泰国愿意顺应时代发展的姿态,让列强看到泰国并非完全封闭、愚昧的国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列强将其直接吞并的欲望。例如拉玛五世推行的废除奴隶制、建立近代化军队等改革,既提升了泰国国力,也改善了国际形象。
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发挥了作用。泰国处于英法两大殖民帝国在东南亚势力范围的缓冲地带,对于英法而言,保留一个相对独立的泰国,有利于避免两国因殖民地边界问题直接冲突。英法都不愿轻易打破这一微妙平衡,去强行吞并泰国引发与对方的矛盾,所以更倾向于将泰国变为一个可控的半殖民地式的 “缓冲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经济利益、政治特权,而非彻底的殖民统治。
再者,泰国的民族凝聚力也不容小觑。泰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和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面对列强渗透,民间也有较强的抵抗情绪,这使得泰国统治阶层在对外谈判时有一定民意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