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不了这种高层次的入静境界了。
北极一行后,小周天已通,现在又窥到了大周天的门径。
张天终于对这种玄乎的境界,有了自己的感悟。
这种境界,是一种比大蒙草原上的入定更深层次的境界。
一般来说,人修行时的入静分三个等级:身静、心静、意静。
前两个境界普通人都能够体会到。
身静可以简单理解为心平气和。
常年身静之人,百病不生。
而心静,在心理上又叫“心流状态”。
例如对某种事物痴迷到一定状态,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即为心静状态。
当初张天上太空进入九重天前的太空漂浮,以及在大蒙的入定,都属于“心静”状态。
但第三等级的“意静”,基本上未修炼的普通人很难进入。
“意静” 状态下,唯有意识独存。
意识之外,八面虚空,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不见一物,因此又称为“虚极”。
如果自我意识能够在这种状态长期稳定,即“静笃”,说明自身境界已经稳定。
否则的话,依然需要不停修行,以期能够随时进入这种状态。
不过,“致虚极,守静笃”只是讲述人修行的一种境界,而不是修行的目的。
修行的目的在《道德经》中也有描述,就在这两句话的后面。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意思为:维持住这种“虚极”的意静状态,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众所周知,越是心静之人,学习能力就越强。
在这种极致的意静状态下,能够领悟的世间真理,自然要比其他人更深刻。
随着灵光亮起,张天脑海中开始杂念泛起。
张天微微一叹。
可惜了,这种“虚极”的状态维持时间太短,来不及感悟任何东西。
当初在大蒙草原,自己入定之后,悟出了“四大基本力”修炼体系。
如果自己能够长时间处于“虚极”状态,说不定能够进一步完善“四大基本力”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