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象让心怀忐忑的杨守安振奋无比,当即就找到了夜市的管理处,问清了入驻所需办理的手续和费用后,第二天便赶往了附近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
杨守安和阿四的见识毕竟非常有限,在他们看来做生意无非就是低买高卖,两人一口气花出去大几千块采购了一批“时兴款式”的靓服,推着板车就运回了刚租下了屋子。
这屋子离着西湖路不远,总共两间,一间用来睡觉,另一间便用来当作仓库。
杨守安和阿四初来乍到也不太会砍价,所以房租并不便宜,但在当时的两人看来,以后反正是要在夜市讨饭吃,为了一点租金舍近求远,反而得不偿失。
接下来就是缴纳各种费用,然后跟着市场的管理员来到分配好的摊档,因为是“新人”,位置自然是不怎么好,不属于夜市的核心区域,贴在教育路的边边上。
摊子是支起来了,但杨守安和阿四其实压根不知道该怎么做生意,只能依葫芦画瓢,用杆子把服装一件件挂起来,然后扯着嗓子开始叫卖。
结果可想而知,头三天连一件衣服都没卖出去,期间还被隔壁的摊主找了次茬,说阿四挂的灯泡太亮,影响了他家的生意,要求杨守安他们不准开灯。
西湖路是夜市,吸引客人全靠摊档门前的那盏灯,于是阿四据理力争,但对方一声招呼就喊来了其他几个摊主,个个面色不善,仿佛一言不合就会动手。
杨守安投诉到市场管理处去,结果人家坐在那连眼皮子都没抬一下,不咸不淡地说市场竞争是正常的,除非对方真的砸了摊子,不然他们也不好插手多管。
直到这时候,杨守安和阿四才意识到什么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他们这两个初生的小牛犊子一头撞进了别人的圈子,想要从别人的桌上分口饭吃,自然会遭到群起而攻之。
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杨守安和阿四苦苦支撑着他们的小摊,生意上虽有所起色,但由于成本控制不力,库存服装积压严重等问题,在临近2002年春节的时候一盘账,发现手上的流动资金已经快要枯竭了。
如果说这样的困境还不足以致命,那么一纸《关于撤销西湖路灯光夜市的通告》,则是彻底让两人陷入了“绝望”。
原本带着雄心壮志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