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朝廷之中公侯众多,皇帝的驸马也不少,可又有几人敢如此直接地议论俸禄制度呢?
开济的表情尤为微妙,他用一种“你还是太年轻了”的轻蔑眼神,望向陆知白。
洪武年间所确立的俸禄制度,后来基本成为定制,鲜少改动,这也致使明朝官员俸禄在历代是最低的。
即便单从购买力的角度来看,也并不高。
朱元璋一直坚信,给予官员的俸禄已足够,然而官员们却不这样认为。
难道是因为老朱早年尝尽苦难,做惯了苦行僧,对生活要求低吗?
当然不是,背后的罪魁祸首,正是这折色制度。
开国初期,朝廷以米粮作为俸禄的计算单位,以及主要发放物。
《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初,定天下官禄……皆以米石为差。”
当时,国家经济尚待恢复,货币制度也不够完善,以粮食来支付俸禄,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僚群体逐渐庞大,以粮食作为俸禄,给朝廷带来了沉重的运输与储存压力。
比如南方粮食运往北方,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会受到天气、盗贼等因素的影响,朝廷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各个地区的物资供需并不平衡,有些地方盛产纺织品,而有些地方则以产粮为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济这个天才,想出了俸禄折色的办法——
将官员的一部分俸禄,折算成其他实物。
根据当地的物资情况,可能会折成宝钞、布帛、胡椒、苏木等等。
折色法是怎么剥削官员的?
比如,一匹市价三百文的布,发给你,就成了能抵四百文。但你一家老小不能吃布啊,要吃饭。
你得把布卖掉,买米,但当地盛产布,你没有门路和时间,只能低价赶紧卖。里外里,你都亏了,亏麻了……
陆知白神色郑重,朗声说道:
“陛下可知,自实行折色制度之后,官员实际到手的俸禄,减少了三成!
尤其是低品级官员,原本俸禄就不算多,折色之后,生活更是艰难。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