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时长”,通常是比主人格要短的。
当然,这个方法的结果并不完全准确,毕竟人格分裂的诱因不同,不同人格的记忆可能完全隔离,也可能出现单向渗透、或是不定向的碎片化渗透。
但这不影响我将要面对的难题——作为一个“人格”,在“20多年”和“42年”的两份记忆中,我会认为哪份才是“我”的真实记忆?
理性上告诉我要选择前者,可是那42年的经历在我脑海中闪过、在感性上积累了极其庞大的“熟悉感”之后,我恍惚了。
透过记忆,我几乎看到了伊南娜的一生,其中包括她对苏美尔语的所有研究和理解,但更多的,还是那些生活中的琐碎点滴。
无论是她想让别人看到的、还是不想让别人看到的。
我看到她15岁的第一次接吻,对方是从隔壁小镇来的、一个叫加菲的转校生。
我看到她17岁的第一次崩溃,叛逆期的她和父母吵架跑出家门,父亲外出寻找她的途中,被一辆酒驾的车撞进了墙里。
我看到她结婚、怀孕、生子,又因为种种琐事导致离婚、只能在每周五的下午去接孩子,共度周末之后再把孩子送还给前夫。
在“我”的记忆中,这些细枝末节都是无关紧要的,但恰恰是这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构建出了一段比我所知道的、更加真实的人生。
这让我的选择倾向发生了动摇,于是我开始刻意忽略那些“生活”,但这似乎不是我能控制的。
即便我努力想要无视、或者不记住那些东西,可它们依然以某种强横的姿态,粗暴的录入我的大脑。
而在那些生活的琐碎超过某种阈值之后,就像滴水穿石一样,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穿透了我拼命建造的心理防线。
“我是十一号……我是……十一号……我是……eleven……i a……anna·tab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