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把一张椅子拆开,仿制各部分的零件之后,再用仿制的零件组成一把新的椅子。
至于“联合攻关”,说明这个逆向工程的研发小组,内部至少有两个主体——或许这与研发难度无关,但多主体的联合行动,通常都代表该项目的难度很大。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
“晓星”工程的aether-xi项目,标题里依然用了“攻关”这种字眼儿,也就是说至少在“刘晓星”立项的时候,“逆向工程”的部分都还没搞定。
但这是联合政府的项目,无论资源还是人员,肯定都是最顶尖的那一批,他们这么多年都没研究明白的“成品”,到底是什么东西?又是从哪儿获得的?
带着这两个新发现的问题,我开始仔细研究起了项目内容,结果发现这只是一份阶段项目书,也就是整体项目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对靠后的一部分。
这就导致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审阅者、已经了解前期信息的基础上的,但是对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人来说,看完了反而比没看还迷糊。
揉着隐约有点发胀的太阳穴,我脑子里的“未解之谜”又多了一个,但我现在非但不焦虑,反而有种“虱子多了不咬”的洒脱。
只揉着太阳穴休息了几秒,我就调整好心态、继续研究其他柜子里的文件去了。
左数第二只柜子,是我之前看过的、“观察者计划”的提案,再往右便是我之前想找的、蜂巢基地内部结构,以及各单元模块的运行方式、基础结构、维修须知之类的。
这部分我听秦玉林简单说过,虽然文件里的说明更加详细,但对我来说其实没什么用,所以我只简单扫了一眼,就继续往后面走了。
第四只文件柜里,又是“观察者计划”的相关文件,但这次不是什么提案,而是在“扰乱”的情况发生后,建议从第一阶段重新开始的补充修正。
具体的内容,和之前王强告诉我的差不多,就是“扰乱”的出现,让联合政府对“观察者计划”失去信心之类的,不过最后还是决定、重新进行第一阶段以验证信息。
稍微有些不同的是,文件里体现出的、当时的情况,比王强告诉我的还要恶劣,幸好有一位不知名的高人,用这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