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鸿缘的新书 > 第196章 童教授:校庆,我们纪念什么?(2/4)
    北大燕南园,宁静而古朴,这里曾是众多文化名人的居所。他信步走到燕南园57号,也许是太熟悉了吧,“三松堂”的牌匾还在。院子里的三棵松树依旧葱翠。

    想想北大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缘分真是不浅,胡适校长毕业于哥大,这座三松堂的堂主冯友兰先生也在哥大获得博士学位,而且师从约翰 杜威。这院中的三棵松树仿佛是冯老的人生写照,就像他在《三松堂自序》里说的:“我们说话,写文章都有表达自己真实的见解,这叫‘立其诚’。如果是符合一时的流行的意见,以求得到吹捧,这就是伪,就是哗众取宠。”

    童教授望着三棵或曲或直,或挺或弯的松树,回忆着过去的年代,一座大学,学生是流水的兵,教授就是那铁打的营盘。北大的“大”在于她的“包容”,有容乃大。不是因为这种包容,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思想,那么自由的学术氛围。

    童教授想起在哥伦比亚大学百老汇116街,没有什么可以躺在草坪上看书的惬意,有的是大师们振聋发聩的声音,都说哥大缺失了风景。那么北大呢?如诗如画的风景中,更值得纪念的是那些大师。

    这座故居,见证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生涯和人生历程。它承载着先生的智慧与思考,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童教授好像又看到被北大邀请来讲学的约翰杜威,他就坐在这个院子里,这三棵松树下,谈着他“学校就是社会”的教育理念。

    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北大与哥大之间的联系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东西方的学术殿堂。众多北大学者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远渡重洋,来到哥大求学。

    他们在哥大的校园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交流切磋,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他们是西学东渐的实践者,将西方的学术精华带回北大,为北大学术建构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这些学者们在北大的讲台上,将自己在哥大所学的知识倾囊相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他们的学术成果和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北大的学术发展,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的进步。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古老的中国如同一艘巨轮,在时代的海洋中破浪前行。西方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