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一方水土往往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翻看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有许多城市拥有与她们同名的大学,在中国,这样的城市和大学为数众多。北京有北京大学,天津有天津大学,上海有 上海大学,武汉有武汉大学。甚至还有所谓小地方,比如湘潭,有一所知名的湘潭大学。
然而,用地名命名的大学,与所在城市的联系却不都是紧密的。最引人深思的是,考本地大学的本地人不多。应该说大学生是比农民工更早进军城市的人。虽然,这批人大多是城市的过客,但其中很多人会对生活过的城市终生怀念,不是因为那座城市,而是因为那里的那座大学。
北京大学应该是这些知名院校中的翘楚,每年秋天都有年轻的一群人在这里相识,问教学楼在哪里?问宿舍在哪里?你站在三角地待上半小时就会成为问路亭。在食堂,在路边,在大讲堂门前。
你会听到这样的招呼:”你什么时候走啊?“
”你去哪里报到啊?常联系哈。“
”我宿舍里还有好多东西,丢了可惜,我放传达室,你抽空拿走用吧。“
夜晚,走在燕园,你看到的是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阶梯教室,这里的四年光阴留给莘莘学子的记忆终生难忘。
世界名校排行榜每年都在更新,这些名校之所以能名列前茅,不仅仅因为它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学术成果,还因为它们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并且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
很多人都认同北大上榜世界名校是因为它美丽的校园。
北大在北京有过不少的”家“,很多海外老校友记忆中的北大,是位于北京沙滩的北大红楼,他们会向你吹嘘北大”偷听“的妙处。你知道没有学籍却堂堂不落地听课,然后还可以参加考试吗?也许只有在崇尚“民主”、“科学”的北京大学才会有这样的校园故事。
搬进现在的燕园,北大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园林中的大学,而这个园林还保存了不同时代的印记。从皇家圆明园的历史遗迹到新千年的纪念建筑。
记得当初拆除大讲堂时,师生们激烈的辩论,虽然大家或者赞成拆除重建,或者赞同原址复建,各执一词,但最终决定拆除时,师生们都去参加了义务劳动,除了学校自己的施工队没有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