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施工人员,很多师生是流着泪参加劳动的,来拍纪念照的更是大有人在。现在,仿唐式的新讲堂落成了,新一轮的辩论也同时开启了。一部分人认为这座建筑外形是仿唐朝风格,但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材,不伦不类。有人则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直到落成剪彩时,争论也没有停止。
北大的树木品种全,年份久,皇家园林都相形见绌。尤其西门里的银杏,秋天的时候,站在外文楼的走道上,伸手过去真可以把金秋抓在手上。常听学生们议论,西门这棵树只能观赏,不能拍照,因为每一年的秋天都不同。
北大的花也是名目繁多,迎春、腊梅、玉兰、紫藤------竞相开放,难怪老人们情愿在校内生炉子、挨冻,都不愿意搬去燕园外面的楼房。这里清晨会被鸟儿叫醒,沐浴着晨曦走到未名湖边,去看杨柳抚弄湖面的婀娜。
北大燕园最独特的要算墓地、石碑。面对未名湖的花神庙,现在只剩下一个庙门,旁边的半山上坐落着埃德加斯诺的墓地,这位曾经用笔记录中国革命的记者,给北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他的书《红星照耀中国》使他声名赫赫,所以来瞻仰他的人很多。也许他都没想到,故去后还在为北大做贡献。
事实上,北大还有很多人的墓。燕园西门,南临荷花池,北望石桥,重楼飞檐的建筑旁,一条小路,路边葬着美国友人葛利普。大概因为他的专业偏僻,所以知道的人不多。想必来看他的都是同行。
据说还有人把一小把骨灰埋在未名湖边,感觉这样就永远不会寂寞,因为来这里晨读的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童教授的百年校庆纪念册编纂工作已近尾声,看样书的这一天,镜春园里来了不少老先生。他们中许多人都是满头银发,但都精神矍铄。有趣的是他们说话嗓门都很大,很费力地交流着。耳背大概是老年人共同的特点。
有人问童教授饭量如何,童教授风趣地说:”我饭量蛮大的,就是吃得慢,老夫现在是无齿之徒啊。“
一句话引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群莉娘桂香在旁边也不由得笑起来。
”我有个提议,咱们北大要给北京市多做贡献,别白白用了北京的名号。“ 童教授说道。
”倒是这么个理儿,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