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口中的“赵匡胤大军”,主要是指高怀德、石守信率领的支援部队。
这支军队在寿州休整了好几天,做的事情,与张光瀚在巢县干的差不多,就是“精简人员”,打仗还担心自己人多吗?
是的。
因为这支军队当中,除了两万多人是后周禁军系统培养的精英之外,剩余的九万多人,都是流民!
守在寿州的王审琦,也头疼的要死,这么多人在寿州吃喝拉撒,仗还没打,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恨不得立即让高怀德领着人滚蛋。
高怀德也郁闷,人又不是自己招募的,可以说,是苗训硬塞给自己的,本义就是拿去当炮灰,减少黄淮地盘上的养人压力,一路行军、拖拖沓沓,小十万人不像是去打仗的,倒像是组团去要饭的。
从这一件事情上,至少可以看出赵匡胤三个方面缺陷——
其一,性格上,自恃太高、盲目傲慢,赵匡胤很勇、很能打,他为后周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能否认。只不过,这一切是建立在郭荣构造的良好基础之上的,能够在猛将如云、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将整个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郭荣的才能要远超过赵匡胤。现在,失去了郭荣奠定的基础,赵匡胤本质上就是一个武力强大的军阀,很多事情,他搞不明白。
其二,用人上,缺乏经验、一意孤行,赵普早就劝过赵匡胤,在“陈州政权”设计的东、西、中三条南下路线中,东线与西线是很不靠谱的,西线的统军主帅是赵匡义、张洎、李处耘等人,仨人完全是“野心家+蠢蛋+刽子手”的组合,没事儿都能给你闹出点事儿来!东线倒是不错,作为主要进攻路线,曹彬领头,还说得过去,可不知道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想的,偏偏将石守信与高怀德凑到一块!
这俩人不对付啊!难道赵官家忘了,在“亳州之战”的时候,石守信骂了高怀德一个狗血淋头!现在倒好,增援部队当中,又让高怀德为主帅,石守信当副手,这心得多大啊!
或许,赵匡胤认为,单靠自己在禁军中的威望,就足以震慑这两个人,不,所有的人,可惜,有个词叫做“时过境迁”,当初人家都把你当盘菜,是因为郭荣还活着,认为跟着你能混个更好的前程!
其三,心理上,这会儿赵官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