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肇毫不客气、毫不念情地训斥了马崇义,说训斥,太轻了,应该是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一挥手,示意手下亲军。
“来人,拖出去砍了!”
按军规处罚,一点问题都没有,仗还没开始打,六千人的先遣部队,战死两千多人、物资焚毁近半、两员大将战死!
当然,马崇义不会死,电视剧、评书、历史文献等各种演绎中,都会出现类似的桥段——求情。
“都督,马将军血战杀敌,纵不论功,也不至死,还望法外容情!”
“都督,临阵斩杀大将,军心容易涣散!”
“都督,敌众我寡,更兼战况复杂,战败有情可原!”
看,求情的套路都是高度一致,林仁肇压下怒火,处理的方式,也非常套路化——
“马崇义,看在众将给你求情的面子上,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出去领三十军棍!”
“谢都督开恩!”
事实上,林仁肇也不会真杀掉马崇义,且不说,马崇义出身于“润州大营”,还是自己的老部下,就说作为“先遣军”这一条,一路之上,扫清障碍、拔掉据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战前工作能做到这个份儿上,谁也挑不出毛病,就是李煜御驾亲征到此,他也不能杀马崇义。
而且,林仁肇、陈恺达率领的水、陆两军主力军队,来得,有点晚。
依照“对吴越作战会议”的部署,马崇义、谢彦结束浒口伏击战之后,主力军队就要出现在江南运河上,双方空间、空间关系,最多相距二十里,联系时间,骑马不能超过一刻钟。
然而,稍微一复盘,就不难发现,战争一发动之后,就呈现了逐渐失控的过程——
第一阶段,荡寇军扫平阳山之后,抚州军、神卫军一部就应该快速肃清长洲之敌,接着,马崇义、谢彦各自完成支援阳山、封锁太湖的任务,很显然,这两部分衔接就已经出现问题了,否则,桂卿也不会拼得那么惨。
第二阶段,“浒口伏击战”虽然打得不错,可谁也没料到,曹雄、孟安来得那么快,谢彦伏击战都打完了,后面的军队(抚州军、梁溪军)一看,自然就跟上了,随后的军事行动就次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