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朝以后,在中国的军队供养上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屯田制度。作为一种政府组织的集体式农业方式。极大弥补了在偏远地区,官方补给难以为继的军供方式,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着政府财政收入。故而自出现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非常推崇这种供给方式。屯田制度也在广袤的的中国彻底是生根发芽成长。
等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承袭宋朝制度的基础上,也继承了元代的户籍制度。因此,饱受后世诟病的军户制度由此便是应运而生。
昔年,朱元璋曾经豪情满怀的说,我养天下带甲百万却不用一丝钱粮。明朝的军户制度说到底也是中国屯田制度的一种新发展。
在明朝军户的来源极其广泛,前元军户,从征,归附,民户……他们被朝廷分配给土地,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军户不仅仅所种的土地需要缴纳赋税,定期的还可以从朝廷那获得到一些其他物资的补充。这套制度在设计之初,军户们生活不仅仅可以得到极好的保障,而且还算是优渥。的确是发挥出了不小的作用。极大的适应了明朝开国之初,财政困难的局面。
但朱元璋在设计这套制度的时候,他也忽略了最根本的一个因素,也是整个军户制度瓦解的最重要因素——人性。当土木堡事变之后,代总朱祁钰被文官扶上台之后,文官进一步开始掠夺起军队,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文官和地方卫所勾结在一起。这一部分不用纳税的土地渐渐的成为了某些阶级的囊中之物,军户的生活也就变得越来越艰难。
在明代立国之初,曾经在陕西设立了十二卫三所。并且由于当时蒙古人的压迫,这一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仅仅是现在的西安就有包括西安前卫,西安后卫,西安左卫,西安右卫等若干个卫所。 按照明初军制,10人为一旗,五小旗为一总旗,两个总旗构成一个百户所,10个百户所构成一个千户所,五个千户所,就是一个卫。所以一个卫归之上有五千六百人。因为区域的复杂性,西安的卫所更是超出标准的“加大版”。所以仅仅是西安城内的几个卫所按照明军的编制就应该是要有近五万人。
但孙传庭一番走访下来,西安的几个卫所谢谢兵源可以说是十不存一,能花钱跑了的早就跑了,现在只剩下老弱病残。不要说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