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眉头微挑,神色间闪过一抹微微的诧异。
身为大明皇帝,朱元璋要处理的政务极多,忙碌时,每天要看两百多份奏折,处理四百多件国家大事!
在百忙之中,再次出宫,来到淳化,自然不是为了参加县试,图个体验的。
朱元璋主要是想第一时间知道,秦枫作为来自七百年后的未来者,究竟会如何主持这次县试,县试的试卷上,究竟会设置哪些题目。
现在,他已经看到了。
但出乎意料,这试卷上的第一题,可谓是中规中矩,出自于《大学》,是开篇第一句,可以说天下读书人都对其耳熟能详,并没有任何出格的地方。
既然来了,自然不能只看题,不答题。
毕竟朱元璋和毛骧这一对组合,在考场中颇为特殊,秦枫不但派了个识文断字的衙役在旁边看着,自己作为主考官,也时常踱步过来,关心一下这对熟悉的父子,是如何配合答卷,让目盲之人也能参加科举。
朱元璋虽出身寒微,但后来南征北战时,已经开始读书学习,得天下后也不曾放下书本。要是太过于艰难晦涩的学问,他可能涉猎不多,但总不会连《大学》都没读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说的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那么既然出现在考卷上,答题的方向是什么呢?
大约就是要剖析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的重要性,必要性,不这样做的危害性,然后重点是强调自己读书科举求仕,正是为了践行这样的人生理想,道德追求。
当然,也可以结合《大学》原文当中后面的内容,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子,阐述自己的人生抱负,描绘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
总之,这题目中正平和,不偏不怪,甚至有些简单了,但这只是最初级的一次“县试”,这样的题目设置,可以说很合理。
朱元璋略一沉吟,便开始破题起笔。
由朱元璋小声口述作答的内容,声音只可以让近在咫尺的毛骧还有那位督查的衙役听到,然后毛骧执笔,在试卷上写下一个个工整清晰的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