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潮小心翼翼的看着张恪清:“之前我们去跟几个投资机构的高级经理联系,本以为条件已经很优厚,但对方考虑了一周之后,全部拒绝了。”
张恪清有些不悦:“全部拒绝了?没有一个答应留下来的?为什么?”
汪海潮解释道:“一个是觉得在咱们的基金管理公司,收入有上限,他们赚不到大钱,在顶级的风投公司,他们算上跟投收益,曾有人年赚千万以上,但在咱们这里,百万就封顶了。”
“像是现在这样还没有投资收益的时候,一个月最多只能开出两万块,算上奖金、补助等,一年也就三十万,对他们来说太少了。”
“另外他们也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咱们郑城,觉得咱们城市基础条件太差了。”
一些在沿海城市的人,可能愿意去魔都、京城这样的大城市,教育、医疗等资源更好,但郑城这些优势都没有。
甚至郑城的教育环境,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都算是中下的,重点大学就一个。
省内的大学,肯定对省内的招生名额有倾斜,但是整个南河才有这么一所重点大学,再怎么倾斜,能考上的也不多。
没有其他优势条件,别人干嘛放弃原本熟悉的环境,非要来郑城挣更少的钱?
张恪清叹了口气,这个问题也是他短时间内没有任何办法能改变的。
国资的产业投资基金,收入就一定有限制,否则那些投资基金经理有太多的办法给自己多开薪酬,曾经就有一些国企是这样,管理层没少赚,结果企业反而亏了,甚至管理层的薪酬支出超过了一线员工的薪酬支出。
郑城的环境一直在变好,但还处于变化中,跟那些早就发展起来的城市还是没法比,光是一个教育资源,就不是他能解决的。
上亿人口的省份,居然就一所211大学,比例确实在全国垫底。
钱给的少,其他条件也比不上老牌的一线城市,那些真正的顶尖人才当然不愿意来。
“海潮同志,最顶尖的不愿意来就算了,招次一级的,或者看看有没有哪些投资经理是咱们南河人,请他们回家乡。”
“可以算是人才引进,给安家费,足够他们支付一个房子的首付,但也不知道能否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