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姜岳升说完后,组长面带微笑地扫视了大家一圈。
意思是说,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沉默了一会儿,组长一看大家似乎都没有想好怎么表态,就说:“这样吧!今天大家几乎都发言了,我看今天就下结论还有点早,咱们就再回去思考三天,争取三天后我们形成一个初步意见。”
会后的第二天,组里的一个叫史俊的小伙子主动来找姜岳升。
“姜工,我觉得你的方案有戏,所以我想配合你一起干,你看怎么样?”
姜岳升一看支持者主动找来了,自然高兴,再说据他的观察,这小子的业务能力不弱,于是便说:“没问题呀,要是咱们的方案通过了,咱们就一起干。”
由于这一次会议要确定初步方案,组长特意拉来了两位公司的资深顾问参会。
“好了,各位,我们还是先轮番发言,先谈谈想法吧!”组长扫视了大家一圈。
沉默了三十秒。
“我先说吧。”一个女程序员率先打破了沉默。
“我觉得上次姜工说的软件思路有问题,我并不怀疑从软件的角度解决问题成本低、速度快,但是从建筑审美的角度来提高辨识度,对于我们这些建筑外行来说太难了,主要是我们没有构建建筑审美模型的经验。”
“我也觉得姜工的思路有问题!”又一个人举手示意,然后开始发言,“我们不光没有建筑方面的经验,我同时也怀疑这种方案的准确率。我觉得审美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指标比较含糊,再加上街道和建筑都千奇百怪,很难提取共性的审美特点。我还是倾向于用电或者磁的物理指标来探测。我觉得性能和成本是成正比的,要想提高性能,就得增加成本。”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
姜岳升一边认真听、一边做着要点记录。
“我认为姜工的方案可行。”史俊举手发言了。
“我这几天去ai大模型学习了一下,发现建筑审美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并不需要了解太多的审美要素,比如色彩、纵深、层次什么的,我们只需要把重点放在建筑物的比例上,就好比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识别的就是五官的比例,并不关心胖瘦和皮肤的质地。我们把